一張圖讓你搞懂各政黨的兩岸論述想怎樣!

翻轉地理教室
10 min readJan 8, 2020

--

edit by mshung (不代表「翻轉地理教室」立場)

選舉啊,人人一票,票票等值,但我希望我們大家都可以當一個優質的選民,能夠仔細的去閱讀、去理解,去選出我們理想的候選人。我們的國家 — 中華民國,每每到了選舉,總是會看到各政黨間鬥來鬥去,兩岸議題,始終是多年來解不開的結。綜觀政論名嘴的對話、報章媒體的論述,指控來指控去,我們大家看得懂多少?我不敢說我自己多懂,我只是一個平民老百姓,只是一個致力於交國高中學生閱讀理解的老師,我試著去抓脈絡,來去探究,大家就竟在吵什麼?

中華民國,你怎麼去看我們的國家?你要從現狀看,還是願意從歷史脈絡去看?

在此之前,我希望大家搞清楚一件事情,一個「地方」和一個地方的「政權」,實在是兩碼子事,請大家不要混淆。就好比,台灣這個地方,以前有南島語族,後來荷蘭、西班牙、明鄭、清領、日治到目前的中華民國,有不同的「政權」先後統治我們。而對岸的中國大陸,整個中國史,夏商周…宋元明清到中華民國、中華人民共和國,也有不同的「政權」統治這個地方,這個「中國」,這每個政權的疆域,還真每個時期都不一樣。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,就是懷抱著「中華民族」的情感。舉例來說,我們中華民國在民國85年時,國立編譯館時期的歷史課本(國中二年級),最後一頁,談到「未來展望」的時候,就提到:「李登輝總統於81年2月召開國家統一委員會,通過國家統一綱領,以增進全體中國人的福祉為目的,在自由、民主、均富的原則下,實現『中華民族』的和平統一。

你可以批評,這是國民黨的意識形態洗腦教育,但我必須說,在民進黨主政下的台灣社會,一直可以看到去中國化,刻意強調本土意識抬頭的影子,這難道不是一種反洗腦?強調本土、關心地方不是不好,重點是我們的國家叫「中華民國」,我們有多久沒有好好教育我們的孩子,我們國家形成的歷史脈絡?

君不見,有人在唱「中華民國頌」,有人還會唱到哭!君不見,我們的小孩,到底有沒有意識到這首歌的歌詞,為什麼會出現喜馬拉雅,為什麼會有長江、黃河?大家難道沒有意識到,世代之間的隔閡,不知不覺地越來越深了嗎?

所以我現在,要把我理解的「中華民國」,用這張圖來告訴你

不管你認不認同,這始終就是我的認知,我透過這個理解脈絡,從而看清楚,為什麼中華民國的國人,要談「團結」真的很難,講到兩岸,要「溝通」尤難!因為大家的對話,往往都站在不同的基礎上,講到最後,就是雞同鴨講了。我想大家也不必吵了,看看我們這次的總統辯論會就知道,這是連總統候選人也無法在公開場合,辯論出來的問題!韓國瑜質問蔡英文,你要中華民國萬歲,還是台灣獨立萬歲?二選一,有那麼困難嗎?是的,就是這麼困難。我們從李靜儀辭掉小英競選總部發言人這件事,就可以略知一二,有一些事情,在還沒坐實之前,是不能講的,講了就會掉了好幾張票!

這個時候的中華民國,要討論兩岸問題,有一類人,會要從中華民國政權的史觀來看脈絡,另一類人,就是只看中華民國的「現狀」,根本懶得理你中華民國播遷來台的歷史。

#從中華民國政權的歷史脈絡來看

從中華民國政權的歷史脈絡來看的人,大概就是認同早期國立編譯館的歷史課本所寫的脈絡,也是現在被民進黨往死裡打的吳斯懷將軍所堅持的信念 — 有一天我們要反攻大陸!!!捍衛中華民國!!!我誓死為中華民國而戰,但絕不會為台獨而戰! (反攻大陸的具體含意,想必就是兩岸統一,但這個,走到現在,是你統我,還是我統你?當我們越來越小,他們越來越大,我們國內就會有聲音說,不要太天真,當然是他要統我們啊!所以,一個談的是信念,一個講的是現實,怎麼吵也吵不出結果!)

中華民國的憲法,沒有講到領土固有之疆域是指哪裡,但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,清楚的指出,分成「台灣地區」和「大陸地區」,我們統治的範圍在台灣地區,涵蓋台、澎、金、馬等。那大陸地區,就是被中共所竊佔的了。

1949年10月1日,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。佔據了中華民國固有之疆域的大陸地區。兩岸人民,如何看待這段歷史呢?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,從以前到現在所接受到的教育,這廣大的14億人口,其八年級的國中地理課本裡面,講到台灣,就寫到…「台灣是祖國神聖的領土」!而我們中華民國,從以前國立編譯館時代的課文寫到,最終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和平統一,到現在,這是根本不可能在課本上出現的字句!憑良心講,照這個邏輯來看,我從來不認為對岸在改變現狀,改變的是我們。

#依中華民國的現狀來看

生活在台灣的人,長期享受自由民主的生活,基本上很明顯地知道我們跟對岸的生活方式有非常大的不一樣,也認為,我們根本是兩個世界,你是你,我是我。有一些人,認為,現在國家叫中華民國,但是名不正,言不順,很奇怪,我們是台灣,不是中國,誰跟你在兩岸同屬一中?所以,我們必須要獨立建國,建立新國家,然後「正名制憲」,成立類似…台灣共和國?? 像是喜樂島、台聯這些獨派政黨,大概終其一生想要努力的理念,就是這樣吧?再舉一個例子,大家可以去看看fb「只是賭藍」的粉絲專頁,首頁貼圖就寫著幾個大字「反共必勝、建國必成」,已經大拉拉的跟你訴說它的核心價值了。

此外,還有一派,那就是DPP了。DPP以前的台獨黨綱(1991.10),其實就跟上述的沒什麼兩樣,其主張,要通過公民投票來實現台灣獨立的理念。可是,我想這個可能在當時候的台灣社會沒有票房,所以在1999年,DPP又來了一個「台灣前途決議文」,來描述台海現狀,然後說,「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,民進黨執政既不必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。」

這就是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說的:「務實就是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,名字是中華民國,不會再宣布獨立。」

但是大家如果留意,最近大選在即,小英競選總部的發言人林靜儀,因為德國之聲專訪的發言,後來就辭去發言人之職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

#看一段訪談內容

德國之聲:可是你剛才說民進黨政府連任,可能要推向台獨。這已經是要改變現狀。

林靜儀:我剛剛沒有說民進黨政府連任要推向台獨。我剛剛講,如果要做所謂的更改國名、國號,我們必須要有四分之三跟我們同立場的立法委員在國會裡面。我想應該沒有這麼樂觀。現在狀況沒有這麼樂觀。那我必須提,你剛剛講到一個很有趣的時間點,叫1999年,李登輝總統。那麼現在是2020年了,也就是說,已經20年過去了。20年過去,也就是在台灣,我們民眾已經是第二代,我們講一個世代過去了。那麼我們現在,包含70年前兩蔣時期對於兩個國家的地位,是不是能夠套用在現在20歲、30歲年輕人的身上?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講,不斷去談說讓20歲、30歲年輕人開始重新思考國家定義在哪裡?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身分來跟中國大陸合作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

大家有沒有發現,從對話中,我們看到林靜儀雖然不敢直白講連任要把台灣堆向台獨。但是字裡行間,就是如果民進黨的立委在國會佔有絕對多數席次時,他們可能就會這樣幹。然後談到什麼不能用過去世代國家定位,套用在年輕人身上,所以民進黨不斷的去談,要讓年輕人思考國家定義在哪裡?跟中國大陸合作時,我們要用什麼身分…

不覺得可怕嗎?民進黨就是有計畫地透過文化、教育、數位傳媒等,斬斷年輕人跟「中國」的連結,強化本土、在地、台灣意識,產生我們與大陸是如此的不同。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,在「中華民國派」的人眼中,這就是「崩壞」!也就是韓國瑜從老早就在喊的,2020這場選戰,是中華民國的生死保衛戰。恰恰民進黨喊出的口號,竟然是「2020台灣要贏」。不禁納悶,就竟是中華民國贏,台灣才會贏;還是台灣贏了,也就輸了中華民國?

從民進黨的總總跡象觀察,其套路基本上就是用中華民國之名來行台獨借殼上市之實,一路跟你總統直選、國會選舉,取得絕對多數民意支撐時,就可以來正名制憲,然後改國號、國旗、國歌云云。與喜樂島、獨派的差別,只在於,就是迂迴,就是可以用「維持現狀」來爭取更多中間選民的選票吧!

#泛藍政黨呢?

回到泛藍政黨,從我寫的那張脈絡圖中,大概就很清楚各泛藍政黨在兩岸路線上的光譜。

新黨是最極端的,就是終極統一,要跟大陸簽和平協議(關於和平協議爭議,在此就不討論。KMT有些政治人物也有提,但是並沒有寫在選舉公報上)

親民黨不特別提「九二共識」,只強調我們與對岸就是對等分治,對岸要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,在中國大陸未實現自由民主法治前,台灣絕對主張維持現狀。

KMT則強調,要捍衛中華民主權,反對台獨、反對一國兩制,兩岸堅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。

所以啊,就我的理解,九二共識在泛藍的政黨認知裡,應該就是跟對岸對話的一個通關密語,一個默契,這個默契,就叫做「一中原則」,就是一個中國的框架。1992年香港會談是歷史事實,但關於中國統一的議題討論,雙方認知分歧,最終並未簽署正式協議或其他文件。但在我們中華民國方面,泛藍政黨的認知就是一中各表,你表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,我表我的中華民國。但是這個說法,北京似乎不買單。

而北京習近平主席最近的談話,已經談到一國兩制、台灣方案了。中華民國買不買單?

這也是中央社總編輯陳正杰在總統辯論會中的提問,問韓國瑜如何說服選民相信,如果成為總統,在跟北京打交道時不會在台灣的主權、尊嚴與自由民主方面讓步的時候,韓國瑜也回批中央社問題把台灣狹窄化、很可憐,用意識形態把自己綁起來了。這個邏輯,大概就是並不是習近平說什麼,我們就要聽什麼。我們中華民國,和中華人民共和國,是對等的政治實體,同樣擁有話語權!

說了那麼多,我覺得我在2020這場大選前,我已經仔細的辯證,而且用文字、用脈絡圖清楚交代我的思路。為什麼要這麼做,因為我在這塊土地上活了三十幾年,沒有像今天那麼強烈的感受到,我必須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麼。台灣人也好,中華民國的國民也好,我想在這片土地生活的人們,沒有誰愛不愛國的問題,只有我們觀看問題的角度、尺度的不同,以及「選擇」用什麼方式愛國的問題。反過來說,如果因為觀看問題的角度、尺度的不同,而引來彼此無謂的謾罵攻擊,這樣的中華民國,是要怎麼團結呢?

天佑台灣!

天佑中華民國!!!

2020.1.9 by mshung

--

--

No responses yet